十大正规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疫情•经济对策•国家治理”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董志勇: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疫情后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1日   浏览次数:[]

疫情是一场灾难,但这场灾难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令人尊敬的中国,有速度、有效率、有力量、有能力战胜疫情的中国。相信疫情过去之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会发生一个崭新的变化,包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又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人们对待灾难的态度,正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这场有关灾难和死亡的教育,使我们更深层次地审视世界、审视人性、审视生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常都直指人类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分辨是非,作出个人的选择。作为经济学人,疫情过后,更重要的是站在全局角度,做理性的记录、反思和警示。

相对于很多研究团队的“预测模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判断和“预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时尚早。因为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范围、政策对冲力度和政策成本。这并非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也是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短期影响很深刻。但是我个人认为,短期不应低估、长期不宜高估。疫情是外生性、突发性、暂时性事件,其影响虽然会作用于许多方面,但不会引起趋势性偏离和系统性偏离。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疫情也没有改变货币宽松的方向,同样,疫情也没有改变资产配置的方向。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疫情期间“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直按照自己独特且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积累一个大国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物质、智力、精神、组织和制度资源,不断培育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而且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的优势。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链条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对于全球的制造业来说,影响极大。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潜能”的根本原因。“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疫情不会中断和阻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并不能将经济下行压力全部归结为疫情的影响。疫情也没有改变货币宽松的方向,也没有改变资产配置的方向。如果我们不把握住这个长期趋势,就会对疫情给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做出战略性误判。

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正确的非常之举。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

----在货币政策方面,要适当降息降准,引导实际利率下行。这是“改革式、市场化、结构性”的降息降准。要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改善流动性分层。当前的降息是新型降息,力度节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

----财政短期有困境,但是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均需扩大。要落实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基建投资随人走,尤其要转向对人的投资。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实惠。我此前曾多次呼吁,像取消农业税改革一样,大力减免甚至减除小微企业的税收,让它们得以减负和发展。

但是,我一再强调,韧性的中国经济不宜实施强刺激政策。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实行强刺激政策明显弊大于利。

----经济下行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市场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是强制性地挤出泡沫、淘汰落后产能、刺激创新。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显然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强刺激政策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而且会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强刺激货币扩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的价格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市场价格,不应随意干预。财政赤字货币化也会造成居民储蓄财富蒸发、挤出私人投资等严重后果。要防止所谓的“新基建”造成新一轮的挤出效应,造成新一轮“国进民退”。

----政策是有时滞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说过,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或者制度,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有些是当时能看到的,而有些则得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防止目前的强刺激政策,造成将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紧接着是再一轮减速和失业。

----要谨慎防止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过度干预。因为疫情是典型的外生冲击,这一期间因“过度反应”做出的“超调”,可能也是理性的反应。随着疫情逐步控制,经济活动回归“正常”后,资本市场所受冲击也将逐渐消除。

----不宜污名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房地产市场要进一步放松政策,适时调整限购限价政策,适度放宽监管额度限制。房地产政策应从过度收紧回归中性稳定。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已经指出,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无疑释放出了新的信号。

疫情期间,“看得见的手”发挥到极致有情可原,因为行政力量虽然有时简单粗犷,应对突发事件却行之有效。但疫情过后,还是要依靠“看不见的手”,恢复经济的正常秩序。权力要对权利充分尊重。政府在采取结构性调整政策时,应当注意划清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权责界限,着力培育有助于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外部环境,决不能使此次疫情防控成为政府越位、扩权的契机。公共服务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应该将公共服务当成核心资源的载体而不是配套,这要求各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防止“社会治理能力缺口”。

疫情过后,要进一步扩大资本流动,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着力破除行政性垄断,积极降低土地、能源、通信、物流、融资五大基础性成本,基础产业放宽准入,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议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营造一个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崭新局面。同时,要防止狂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着力降低贸易壁垒,而且其政策幅度要适当大于各界的预期,要适时考虑逐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浮动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疫情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企业的大考。面对这次事关企业生存的压力测试,优秀的企业应该用一种工匠精神,把产品当成艺术品当成生命去做,做到最好、最精,春暖花开,无问西东;应该主动进行自我革新和换血,努力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企业现在要敢于“做减法”,甚至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同时,聪明的生产商要和员工、供应商、政府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须知,上行市场有风险,下行市场才有机会。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和合作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激励了中国企业家精神,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通过此次疫情,企业家还应静下心来思考企业未来。此次疫情着实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创新、品牌维护和应对不确定性,本来就是企业家的三大任务;能否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则考验着企业家的敏锐观察和精准判断。

“无民不富,无民不稳,无民不强,无民不活”,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民营经济始终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与合作的主力军;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演进,也有赖于民营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要给国企和民企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由市场由价格而不是行政指令配置资源;不宜过分的扶大压小;产权包括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要得到有效保护。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企的信念,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管制和干预,中国的未来就面临更多的曲折和危险。相反,如果我们坚定了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