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媒体报道 > 正文

王雍君:劣效品时代的人本经济学 一个分析框架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9日   浏览次数:[]

摘要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显著地扩展了劣效品的经济份额,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可合理预见的负面后果。系统回应要求全面接纳和建构聚焦人本价值的人本经济学,其理论框架涵盖四个核心概念:人本价值、发展目标、均衡条件和有限消费者主权。相关的干预措施涵盖政府规制、矫正税、联合行动和拓展工作机遇。核心概念和干预措施均根植于高质量发展观。

关键词 劣效品 人本价值 家长作风 人本经济学 分析框架

一、引言与解释

劣效品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迅速扩展,强化了当代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追踪热点—特别是宏观经济热点—为己任的主流经济学话语,目前远未为铺面而来的劣效品时代做好准备,尽管劣效品概念早已出现在微观经济学中。

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总有某些特殊商品并不遵从经济学的普遍原理,或者说,普遍原理在这类特殊商品(包括服务)上变得不再适用。

吉芬商品就是明显例子,定义为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的商品,从而与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的正常商品区分开来。由于需求曲线出现反转—从向左下倾斜转向右上爬升,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基本原理此出现失灵。

吉芬商品的清单很长。房价越涨需求越旺,股价越涨购买量越大,利率越高贷款者越多。所有诸如此类具有“买涨不买跌”特征的商品,均为吉芬商品。与正常商品不同,吉芬商品上的过度投机(泡沫)风险很高,给政府干预提出了不同于正常商品的特殊难题。

本文关注的劣效品(demerit goods)是可类比于吉芬商品的另类特殊商品,定义为边际效用的社会评价高于消费者个人评价的商品。由于效用评价不一致,劣效品的个体需求水平高于社会最优水平,成为招致种种消极后果的总根源。

不应把劣效品与外部性混为一谈。风靡民间的麻将即为典型的劣效品。那么多人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沉迷麻将,可以认为远远超出社会最优水平,即便个体行为并不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外部效应。正是在社会对玩麻将的边际效用评价远低于个体评价的意义上,麻将被归入劣效品清单。

烟酒是集外部性和劣效品于一身的例子。烟酒消费多少会对他人或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损害被动吸烟者健康和招致失火,纳税人将至少为此支付部分税费。以此言之,烟酒消费具有外部性。除了影响他人,烟酒消费还对消费者本人产生某种形式与程度的健康损害,在此意义上,烟酒成为劣效品。

根本区别在于使用价值—区别于经济价值或货币价值。在外部性场合,社会对使用价值的效用评价与个体评价通常是一致的—尽管有时不一致;但在劣效品场合,两类评价是绝对不一致的。正是基于这种绝对不一致,劣效品才与正常商品区分开来。

把劣效品同吉芬商品区分开来也很重要。共同点在于价格-供求关系出现紊乱,集中体现为“虚假均衡”价格与供求的均衡水平偏离社会最优水平。根本区别在于招致虚假均衡的真实原因不同:在吉芬商品下,真实原因是信息不完善,消费者因此担心进一步涨价,因而萌发赶在此前抢先购买的心理;在劣效品下,真实原因是基于使用价值的效用评价不一致—社会评价高于个体评价。

图1给出了劣效品虚假均衡的图示。

 

图1中,纵轴表示边际效用/边际成本,横轴表示供求数量;Up为个体的边际效用曲线,Us为社会边际效用曲线;社会最优均衡数量为Es,低于个体最优均衡数量Qp的差值为QsQp,相应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阴影三角形面积,反映稀缺资源错配的代价,即劣效品超出社会最优水平招致的经济效率代价。

虚假均衡也出现在外部性场合,涵盖两类情形:污染环境等外部性活动超出社会最优水平,发明创造等正外部性活动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两者都根源于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不一致,即行动者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其中一部分被外溢给社会或他人承担。这与劣效品虚假均衡的原因—效应评价的社会与个人偏离—并不相同。

人们很少关注到劣效品已经充斥并招致深远负面后果的现实,经济理论也远未为全面接受和解读劣效品经济学做好准备。建构人本经济学概念框架的努力有助于使局面改观。

劣效品经济学聚焦人本价值—因此也可称之为人本经济学,区别于常规经济学聚焦的物本价值。清晰且充分区分人本价值与物本价值很重要,这种区分具有“掀翻”和“更新”常规经济学的巨大潜能。

在本文中,人本价值定义为商品对人类个体生命、生活和生存的客观价值,基于人为万物之灵、人类个体为一切人类活动的基本微观单元之预设。基本单元意味着进一步细分(从器官到细胞)没有意义。

说“商品质量很好”是一回事,说“消费该商品将增进人本价值”是另一回事。前者指涉物本价值,后者指涉人本价值。鸦片(劣效品)的质量很好,但消费鸦片将损害人本价值。

把人本价值分解为生命价值、生活价值和生存价值是有益的。生命、生活和生存共同定义为了“人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和惬意生存的结合,则定义了理想人生观。

理解人本价值的客观性特征很重要。商品质量属性与市场价格的“客观性”,不同于消费该商品对生命、生活和生存质量的客观效果。举例来说,服用降压药会对人体的血压等健康参数产生影响,影响程度甚至机制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确地—或至少可靠地—计量。在此意义上,人本价值具有客观性。

所有商品的消费都会以某种方式和程度产生客观的人本价值,无论积极价值还是消极价值。服用降压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会产生某些副作用,两者都代表可计量的客观效果;前者为积极的客观效果,后者为消极的客观效果。

对劣效品的关注尖锐地提出了人本价值与物本价值的分离问题,进而尖锐地提出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性关切问题,以及以人本经济学修复常规经济学缺陷的问题。常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主流话语基于“物本价值反映人本价值”的一致性预设。在劣效品场合,这一预设崩塌了。

随着劣效品充斥时代的来临,经济学的修复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基于分析目的,区分低知识含量的常规劣效品和高知识含量的科技劣效品是有益的,两者都具有“易诱人成瘾”的共同特征。

现代ICT(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长足发展,显著地提升了所有劣效品—特别是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视屏等科技类劣效品的经济份额,无论以社会成员的时间消费份额计量,还是以劣效品GDP份额计量。不言而喻,围绕劣效品发展起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创造大量的GDP,即在市场价格计量、反映物本价值的GDP。

铁定现实是:儿童和年轻人在数字设备上花费的时间实在太多,而“科技+缺乏体育锻炼+肥胖”的组合几乎是致命的。西方国家的儿童和年轻人使用电子设备娱乐的时间,大约是学习时间的8倍:8-12岁儿童平均每天5小时,13-18岁青少年为7小时,18岁年轻人在屏幕前花费的时间相当于30个学年或者15年的完整工作日。(《参考消息》2020.11.3第7版)。中国的情形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我们正在全面步入充斥劣效品的时代,但对其消极后果与深远影响的估计远远不足。更加紧要的是:经济理论不能再对此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了。

二、从修复经济学的基本信条开始

常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五个基本信条的基础上,每个信条都对应一个核心概念—使命、均衡、发展、消费者主权和经济价值,共同作为似乎不言而喻的基础预设。在劣效品场合下,每个信条都需要基于社会评价或整体最优视角的救济,以此作为建构人本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第一个信条:经济学的使命是寻求“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或思维训练

缺陷在于未把资源配置同经济学的“终极目的性关切”联系起来,因而未能贴近人类的生物学与社会学特征。人类总是把“需求与信念”结合在一起,以此超越本能、寻求意义。正是需求与信念的结合产生了意义。人类是既寻求需求满足、也寻求意义支撑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终极目的表征了终极意义—最高层次的意义。

推论起来,终极目的与意义应反映最高的人类理想,即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惬意生存表征的人生理想,也就是由人本价值集中表征的最高理想。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企及,但即便如此也永远放弃。

以此言之,把经济学的使命界定为“寻求促进人本价值的资源配置之道”才是适的,唯有如此才能凸显人类的终极目的与意义,进而激发资源配置问题的更多洞见,无论制度还是技术层面。

新的使命定位并不意味着拒斥劣效品,而是明确地要求把劣效品控制到社会最优水平,即图1所示的Qs。这基于如下信条:人本价值,才是度量一切价值的终极价值;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生活和生存来得更重要的价值概念了。

第二个信条: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经济效率可由均衡概念定义

作为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基础的概念,“均衡”水平系指供求平衡的数量和价格水平,即不存在任何改善余地的经济效率水平。低于或高于均衡水平都意味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而都存在“有人受益无人受损”含义上的改善空间。

这个信条的缺陷在于储蓄地把“社会福利”和“最优”解读为市场价格计量物本价值,而非客观的、在劣效品下不适合以市场价格计量的人本价值。现实也是如此,GDP、财富、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基于市场价格计算得出。

第三个信条:发展的综合目标可鉴别为增长、平等和稳定

这是当代功利主义的发展观的精髓。增长指“蛋糕做大”,平等指“蛋糕的公平分享”,稳定指两者皆可持续。三个综合目标组合的“发展”概念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一般框架,也适合作为企业管理的一般框架,只要对“蛋糕”的含义做适当调整即可。

该信条的缺陷在于“蛋糕”同样被解读为物本价值而非人本价值。修复要求把增长解读为人本价值的增长,把平等解读为人本价值的公平分享,把稳定解读为人本价值增长与平等的可持续。

第四个信条:消费者主权是不证自明的

主要与个人支出决定相连的消费者主权必须得到绝对和完整的尊重,因为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评判者—比他人和社会更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偏好之所在,也因为支出决定的全部积极或消极后果全部由个人承担。据此,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浪费”(比如餐桌上的浪费),因为自己为“浪费”的东西买单。

不证自明的信条还根植于对消费者主权作为发展手段的预设,以及“个体权利作为先在(与生俱来)权利”的预设。消费者权利是个体权利(包括人权)概念的关键方面。两项预设含蓄地支持无限消费者权利概念,区别于有限生产者权利概念。现代社会中,生产者权利的受限程度远高于消费者权利。

稍加深究不难发现,不受限的消费者权利概念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因为无限权利具有潜在危害性,比如滥用自由驾车权招致交通事故的风险很高,所以不可行;因为无限权利招致劣效品过度需求并引发后果的风险很高,所以不必要。

因此,人本经济学需要把消费者主权修复为“有限消费者主权”,即便个体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这项修复基于如下理念:即便人类个体是理性个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知瑕疵(cognitive defects)和认知偏差(cognitive dissonance),两者导致对劣效品的效用评价既“脱离客观现实”,也脱离备受珍惜的集体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因而是不可接受。极端例子包括吸毒和自杀。

第五个信条:经济价值以市场价格计量是适当的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经济价值体现为市场价格计量的经济价值,这根植于“市场价格是唯一可接受的适当价格”的信条。

鉴于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通常一致,可以认为该信条适用一般商品。但在劣效品场合,市场价格计量将导致高估物本价值和低估人本价值。举例来说,考虑到手机沉迷的社会边际效用锐减,市场价格为5000元的手机单价,从社会评价—基于对个体生命、生存和生存状况的“关爱”—的角度看,可能需要“打个狠折”—比如经济价值下调20%,以反映个体的认知瑕疵和认知偏差导致的效用高估。

可总结为一般调整公式:

人本价值=市场价值*劣效品系数

劣效品系数定义为社会边际效用评价偏离(低于)个体评价的程度。据此,手机的人本价值=5000元*(1-20%)=4000元。两者间的差额(1000元)即图1中的阴影三角形表达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这些本应作为“损失”对待的消极价值,反而被当作积极价值计入物品的经济价值,以及诸如GDP、财富和收入等几乎所有的“经济蛋糕”指标中。

作为一般规则,为反映真实而客观的人本价值,在充斥劣效品的如今时代,继续忽视经济指标中的“劣效品份额”是不明智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以牺牲人本价值为代价。考虑到人本价值承载了人类的终极目的性关切和最高意义,这是不可接受的。

三、人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任何成熟学科的理论框架都由3-5个核心概念搭建而成。核心概念满足帮助人类理性清晰地“解读现实”和“构思未来”;前者关注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后者关注预见、指导(当下实践)和引导(明智行动的长期方向)功能。

前面对“信条救济”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呈现了人本经济学的4个核心概念:人本价值、发展目标、均衡条件和有限消费者主权。这些“原生”概念派生出其他所有相关概念,因而称为“核心”概念。

4个核心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奠定了人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人类的经济活动应以“人本价值”为依归,(2)由人本价值界定发展目标—增长、平等和稳定,(3)每个发展目标寻求逼近人本价值的均衡条件,(4)每组均衡条件都基于“有限消费者主权”的预设。

大致来说,(1)和(4)界定“做正确的事”,关注方向感与目标感;(3)界定“正确地做事”,关注(促进均衡)方法与手段;(4)界定“负责任地做事”,关注社会以家长作风约束和引导消费者保持对“关爱自己”的责任。每个方面都根植于控制(不是消除)劣效品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图2直观地呈现了上述理论框架—联结人本价值的铁三角框架,其中,有限主权系指有限消费者主权。

 

常规经济学中的“均衡条件”概念仅指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这大致对应发展目标中的“增长”。如今,得益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我们对均衡条件的理解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仍有许多关键细节需要充实。

以上含义的均衡条件也适用人本经济学,但均衡概念需要做出调整—从基于物本价值转换为基于人本价值的供求均衡。

与常规经济学—主要指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不同,人本经济学将均衡条件概念扩展到平等和稳定目标。

就平等目标而言,均衡条件可简要定义为基于人本价值的贫富差距不超过某个警戒值,无论生命(健康)、生活(方式)还是生存(惬意度)价值维度。比如就生命价值维度而言,穷人与富人间预期寿命差距不超过40%。人本经济学关注劣效品是否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依然严重不足。尽管如此,可以推论的是:穷人比富人消费了更多劣效品,从而成为人本价值分配不平等的一个来源。

就稳定目标而言,均衡条件可解读为基于人本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与平等的条件,以及兼顾当代人与未来世代利益的那些条件。

人本经济学主要以关怀人本价值而区别于常规经济学,后者所关怀的是物本价值。前者把商品的价值属性导向“人本”上,后者把商品的价值属性导向“物本”即商品本身。

以此言之,人本经济学可定义为“言说人本价值的经济学”;具体地讲,从决定成败的三级一般条件上进行言说,即“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负责任地做事”,分别对应发展目标、均衡条件和有限主权。

有限(消费者)主权概念根植于如下理念:沉迷劣效品意味着消费者对自己不负责任,即对自己的人本价值—涵盖生命、生活和生存—不负责任;从社会作为“家长角色”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鉴于此,社会角色有责任约束与引导人体消费者控制劣效品消费,以确保逼近社会最优水平—图1中的Qs。

问题随之而来:人本经济学能够为此做些什么?

四、消除虚假均衡

人本经济学的全部努力都可概括为消除虚假均衡,即由于个人评价高于社会评价招致对劣效品的过度消费(图1中的QsQp),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图1中阴影三角形)。

如前所述,这并不意味着消灭劣效品,这既不可行也不必要。不可行是因为人类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总是多样化的;不必要是因为在超过社会最优数量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劣效品的边际成本将高于社会边际效用。

因此,全部努力都应指向确保劣效品回归社会最优水平上

这项努力的实质正是消除虚假均衡—调整供求均衡的条件,即从基于物本价值的均衡条件,转换为基于人本价值的均衡条件。

这意味着社会角色需要行使“家长作风”:约束与引导个体消费者减少劣效品消费。在这里,责任是双重的:社会角色被加诸约束和引导的责任,个体消费者被加诸“关爱自己”的责任。后者意味着对消费者主权概念的修正,根植于如下理念:在劣效品场合下,个体并非自己利益的最佳评判者和代表者—社会角色才是;既如此,对消费者主权的主张不能逾越“关爱自己”的限度。

社会角色涵盖与劣效品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关的所有角色,包括政府、生产者、家庭和个体消费者。他们要么单个地、要么联合地行使“家长作风”:因为个体消费者存在认知瑕疵和认知偏差,所以“得听家长的”。

这个理念很容易被争议,但基于对人本价值的严谨考量和不懈追求,至少在原则上应被视为“正确且可接受”。

家长作风的实质是干预—在劣效品场合下干预消费者主权。大致可区分两类消极干预和积极干预。

消极干预即针对劣效品消费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政府规制、税收矫正(矫正税)和联合行动。

限制常规劣效品消费的政府规制早已存在,比如烟草指标控制、禁止未成年人饮酒。限制科技类劣效品消费的规制措施目前依然鲜见,但情形正在改变。美国硅谷的半岛华德福学校不允许11岁以下的孩子使用任何科技产品。韩国2011年颁布了“关机法”:禁止16岁以下孩子在夜里12点至早上6点间玩网络游戏。2019年中国提出一项规定:禁止18岁以下孩子在晚上10点至早上8点间玩网络游戏。

对某些新型(科技类)劣效品征收矫正税,也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这种矫正税不同于外部性场合的矫正税,前者旨在矫正“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偏差”,后者旨在矫正“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偏差”。这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

联合行动的主角是政府、供应商和家庭。科技类劣效品作为一种新型的、复杂棘手且负面影响深远的市场失灵形式,对其消费控制尤其依赖联合行动,单一角色的行动的效果有限。

科技公司有必要在联合行动发挥关键作用。就科技类劣效品而言,技术公司正是主要的“麻烦制造者”,它们利用消费者对劣效品“行为成瘾”的能力做生意并大发其财,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

鉴于此,把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从诸如回收废旧电池等延伸到劣效品领域,很可能是适当的和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把某种“停止信号”(类似书的结尾)嵌入手机,以及改善屏幕内容—减少有损人本价值的成瘾内容。

积极干扰措施指政府和企业致力拓展工作机遇,以激励消费者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工作上,从而至少把部分注意力从沉迷手机等劣效品上移开。

结语

劣效品可简要定义为“所有让人成瘾的坏商品”。人类正快速步入科技类劣效品的“风头”全面盖过常规劣效品的时代,而且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现代技术从未如此高效和让人成瘾,包括手机APP、电子游戏和其他技术产品。目前全球人均每天3个小时刷手机,越来越多中产阶段养成了久坐习惯,而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体重过重或肥胖。

社会和政府远未为这个时代的到来做足准备,包括评估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宏观效应即不断上升的劣效品GDP份额降低整体经济的质量。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在劣效品充斥的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微观效应即损害人类个体的人本价值,导致人类个体的能动性(agency)和行动能力因劣效品而退化,包括语言能力、专注力、记忆力乃至智识都有所下降,由此弱化安身立命的前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生命、生活和生存质量多么依赖对劣效品消费的控制—控制在与社会评价相称的水平上。

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在2020年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这个惊人数字应激发我们对“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经济学思考。

但经济学的现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不仅在于反科学的炒作式理论太多,还在于缺失适宜的分析框架和语言“言说人本价值的故事”。本文搭建人本经济学框架的尝试,有助于将核心概念转换为规范而又符合逻辑的陈述,这类陈述对促进洞见很重要,这些洞见靠乱糟糟的人类语言高谈阔论是揭示不出来的。

人本经济学框架从根本上讲与常规经济学有所不同,因为焦点已经从缺失温情的物本价值观转向了人文关怀浓郁的人本价值观。这种可由四个核心概念言说的转向具有整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深远潜能,也有助于激发我们立即采取控制劣效品消费的明智行动。

四个核心概念即人本价值,以及基于人本价值观修复的发展目标、均衡条件和有限消费者主权。

  

(供稿:林光彬 审核:林光彬 编辑:王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