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波 赵洁
我司陈波副研究员参加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解读经济形势。刊文如下:
2020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升高。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问题主要在资产安全领域,2020年疫情的暴发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恐慌比金融危机更甚。
进入3月之后,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涉及民生的基础产业逐步复工,但是国外疫情继续蔓延,中国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防疫压力仍然存在。物理隔离在短时间内不能取消,生产和消费都将受到影响,第三产业可能受影响最大。外贸部门同样受到直接的影响,国内疫情高峰期,国外对华恐慌,影响出口;在国内形势好转之后,国外疫情蔓延,存在因生产停滞而取消对华订单的现象。小微企业在订单减少和现金流压力下可能率先被淘汰出局。因为疫情反复而暂停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在疫情结束后恢复,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只在于让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停滞三个月到半年,但是这也可能成为经济结构变化的契机。如果新冠病毒不能在短期内被彻底消灭,那么除非必要的工作行程,少出门、不聚集可能成为常态。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在于消费习惯的改变,这可能致使在疫情结束后人们仍然习惯于线上课堂、无人售货,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可能冲击现有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合作,甚至走向逆全球化进程。出于防疫考虑,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会减少,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些防疫物资生产能力缺乏的国家是否会认为“在危机下,本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才有更强大的应对能力”,是否会考虑将产业转移到国内,这种思考将在疫情结束后持续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从市场情绪来看,人们可能更加保守,美股多次熔断,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市场褒贬不一,中国股市会受到市场悲观情绪的影响随美股起伏还是成为国际上的避险资产莫衷一是。
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达到5.5%左右,但是受到物理隔离的影响,产能无法完全恢复,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调低。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与疫情的控制程度相关,另一方面经过危机的居民可能会更加保守,选择主动降低消费、增加储蓄以期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出口和消费的不确定性都较高,拉动经济的主力可能需要放在政府投资上。
短期内,稳预期是基础,对于疫情发展需要有科学理性的判断,并基于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有理性的预期,市场就不会失调。其次,稳就业也是重点工作。在疫情的冲击下,餐饮、旅游、娱乐产业都受到波及,小微企业尤甚。小微企业是容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就需要对小微企业进行对口扶持,提供流动性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从长期来看,对内需要布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外需要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大力发展新基建,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攻克国外的技术垄断项目,增强发展自主权。
来源:2020百名经济学家